门的发展史(二)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10/17 8:24:00 | 浏览次数:
桃 符
《山海经》里讲到,东海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长着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桃树的东北端有一挨到地面的拱形枝干,形状很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桃都山里住着各种妖魔鬼怪,他们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于是便派了神荼、郁垒两员神将去把守这扇大门。他们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若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就会用草绳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由这个故事引出了“鬼怪桃木”之说。每逢过年,人们便把两块刻有神荼、郁垒肖像或者他俩名字的桃木挂在门的两边,以示驱灾压邪。“桃符”一物,由此而来。
门 神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琼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彻夜辛苦,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以画代人。此事传播开来,秦琼和尉迟恭渐渐被奉为门神。
春 联
春联又称“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此名。由桃符、门神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曾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但他不满意辛学士的作品,于是自己就索性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较早的一副春联。
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相配,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在一年的除夕前日,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遣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据说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剪 鸡
古时人们过春节还在门窗上画鸡,画鸡的原因可能是初一为鸡日。晋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东海度朔山上有一只天鸡。每当第一道阳光照到那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可以说是象征着天鸡。
此外,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于是,人们或用木头或用铜来做重明鸟,把它放在门户那儿,又或者在门窗上画下重明鸟,以求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前来。因重明鸟的样子类似鸡,渐渐地,人们改为在门窗上画鸡或者剪成窗花贴上去(这也就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张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村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的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如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